图书馆数字化信息共享平台建设路径研究

【摘  要】图书馆是重要的公共文化服务、知识信息供应、终身学习服务机构。立足“互联网+”技术场景,图书资源数字化发展业已成为重要趋势,在顺应社会大众数字化阅读习惯需求的前提下,进一步建立完善、系统的图书馆数字化信息共享平台,有助于将碎片化、孤岛化的图书馆资源整合起来,促进流转速度与应用效率。国内图书馆种类繁多、功能各异,在“数字信息化共享平台”议题上意味着一个庞大的文化工程,需要从长计议、有序推进,本文以一定区域内图书馆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图书馆数字化信息共享平台的基本构成及困境所在,探索可行性的建设路径,旨在推动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健康、长远发展。


 

【关键词】图书馆;信息共享平台;数字化发展;建设路径

 

引言

立足“互联网+”技术场景下探讨,社会公众的阅读习惯已经发生了巨大嬗变。例如,在获取阅读资源的渠道方面,逐渐放弃了图书馆而转向新媒体,又如在阅读媒介的应用方面,逐渐放弃了纸质书籍而转向电子载具(如手机、平板电脑等)。一言以蔽之,数字化阅读已然成为社会公众获取知识信息的主要方式,同时,随着这一阅读习惯的产生也引发了一场“数字化革命”,报社、杂志社、图书出版企业等纷纷转型,迅速进入数字化阅读平台的建设与运营领域。从这一角度出发,图书馆主动建设数字化信息共享平台,其原因既有“内生性”也有“倒逼性”,其内生性动力源自于图书馆继续发挥自身知识、文化、教育等服务价值需求,其倒逼性动力源自于图书馆受众阅读习惯的变化,如果图书馆不顺应这种变化,极可能在数字媒体时代被边缘化、丧失生存空间[1]

1 图书馆数字化信息共享平台基本构成

在建设图书馆数字化信息共享平台之前,需要先明确其基本构成,结合本文研究条件限定,是指一个区域内多个类型图书馆基于数字化、信息化技术实现资源整合的过程中,至少需要几个构成模块。本文认为,以图书馆资源有效分享为目的平台建设中,至少应该包括图书内容模块、基础设施模块、公共检索模块、人机交互模块、互动社区模块。

1.1 图书内容模块分析

对于一个图书资源共享平台而言,“图书内容”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蕴含了整个数字化信息系统最核心的价值。特别是在“互联网+阅读”的场景中,读者可以轻松、迅速、便捷地从多种新媒体渠道获得文本,以馆藏资源为基础的“共享平台”想要留住读者,所要做的不仅是实现纸质内容数字化,还需要进一步拓展图书内容广度、深度,并对碎片化的图书内容实施优化整合(如消除同质化),定期进行更新。从这个角度出发,图书馆数字化信息共享平台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它在物理维度需要与多种图书资源机构展开合作,如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私人图书馆、数字出版企业等,同时,在网络维度应建立“图书阅读需求评鉴机制”,例如联合孔网、当当、豆瓣等图书推荐及销售平台,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大众读者的标题搜索情况、热销书籍类型等,亦可以在线上和线下渠道展开读者调查,以此为依据不断充实图书内容。

1.2 基础设施模块分析

从功能角度出发,图书馆数字化信息共享平台与图书馆本身并不存在隶属关系,前者可以看做是“线上图书馆”,虽然运转过程中高度依赖图书馆的内容资源,但构成“线上图书馆”的基础设施与传统意义图书馆基础设施是两个完全不同概念;对比之下,传统意义图书馆基础设施依赖一定物理空间,并在其中提供书架、桌椅、图书等,读者的阅读行为具有“在场性”特征。而“线上图书馆”的基础设施主要是网络、软件系统、硬件设备、电脑外设等,用于转化、存储、浏览数字化图书。进一步梳理,基础设施模块可以划分成四个层次,即“硬件层”“数据层”“业务层”与“服务层”,硬件层包括了硬盘、网线、扫描设备等,数据层主要包括数字化图书内容(如PDF格式文件),业务层包括一系列应用软件,用于支持读者与图书馆数据库之间的互动,服务层涉及到一些具体功能,如读者申请借阅纸质图书、申请数字版权限、申请打印服务等。

1.3 公共检索模块分析

本文提出的“公共检索”概念,在功能上与“一站式检索”雷同,强调跨越多个图书馆或阅读资源供应方物理、行政隔阂,在同一个前台界面统一反馈信息。然而,从价值角度说,“公共检索”概念更突出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本质——图书馆是一个真实的社会机构,它在为大众读者提供内容服务时必须“量力而行”,即自身真实储备了多少资源,应在这一范围之内对外供应,尤其是纸质书、数字书对应存在的前提下——而“一站式检索”(如百度)本质上是一个资讯聚合机制,无论哪个平台的资源均以条目形式呈现出来,置于用户是否能够得到、得到的是否完整,并不在价值考虑范围之内;换句话说,“公共检索”旨在实现不同主体提供的、存在于不同数据库中的数字图书资源协调互补[2]

1.4 人机交互模块分析

从纯粹的技术角度出发,“人机交互”是整个图书馆数字化信息共享平台中利用效率最高的模块,平台建设者必须考虑图书馆用户的多元性,既有信息素养较高的年轻一代,也有思维滞后于时代发展的老年人,人机交互模块应突出人性化设计优势,最大限度满足不同读者的操作需求。整体上,可以将人机交互模块划分成两种,一种是“不在图书馆现场”的人机交互媒介,如建设网站、开发app等,主要服务信息素养较高的人群,使其随时随地都能够从图书馆数字化信息共享平台中获得所需资源。另一种是“存在图书馆现场”的人机交互媒介,如智能机器人、语音查询终端等,主要服务信息素养较低的人群,使其快速查阅图书馆中是否有自己所需资源。由此可知,图书馆数字化信息共享平台中“共享内容”不局限于数字化内容,还包括实体书的相关信息(如借阅信息、更新信息等)。

1.5 互动社区模块分析

事实上,互动社区模块属于图书馆数字化信息共享平台的附属部分,即该模块并不直接产生图书馆资源实用价值(查询、浏览、打印、下载等),但考虑到具有数字化阅读习惯的读者规模不断扩大,个体之间必然形成强烈的交流动机,因此该模块也是不可或缺的。互动社区模块的设置实现较为灵活,例如可在网站页面提供论坛入口、公告栏、微信公众号二维码等,为读者提供一个相互探讨、交流的环境,亦可在线下组织新书见面会、专家讲座、读书会等活动。

2 图书馆数字化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困境

2.1 缺乏统一的领导及协调机制

客观上看,我国图书馆机构存在多重属性,如按主体所有划分包括公立图书馆、私人图书馆,又如按主要用户划分包括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再如按等级划分包括国家级图书馆、省市级图书馆等。这意味着图书馆在文化行政系统内分属不同的管理部门,在单位制度、管理模式、面向群体等方面存在分割现象。即便在同一区域内,图书馆运营也存在各自为政的局限性,例如高校图书馆主要服务的对象是大学师生,基本不会面向社会大众开放,这无形中就给图书馆数字化信息共享平台设置了各种障碍。在缺乏统一的领导及协调机制前提下,图书馆资源如同一座座孤岛上的宝藏,就算单个图书馆着手建设数字化信息共享平台,自身所拥有的资源也非常有限,难以形成聚合效应,并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共享——这一现象是图书馆机构特有的,参考国内档案馆、文献中心的数字化信息共享平台,不难发现后者虽然也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如知网、万方等文献平台),却不影响其现实价值,这是因为档案馆内容是“以事实为基础”的[3],具有明确的指向性,不涉及大规模人群的借阅。而文献中心内容单位体量很小,如一篇论文、一篇报道等,不像图书按本、按部、按册、按系列等编辑而成,储量多少与单篇文本的价值不存在强烈冲突——图书馆数字化资源以“本”作为最小单位,且图书内容类型复杂,如文学、自传、教材、古籍等不胜枚举,大部分图书馆没有充足资金购买实体书并进行数字转化,而图书馆之间又往往会出现内容重复的问题。

此外,数字化图书几乎都有实体书与之对应,这就涉及版权协调问题,换句话说,图书馆不能在购买实体书基础上,随意转化成数字版本、对外供应,这一维度的协调涉及到整个图书产业链。

2.2 建设资金与人力资源较匮乏

现实中,我国大部分图书馆是与政府出资建设,因此具有公益性特点。但政府财政拨款的依据是图书馆采购的实体书,图书馆数字化信息共享平台虽然更符合现代读者的习惯,却需要额外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基础设施、生成电子版本等(具体参考1 图书馆数字化信息共享平台基本构成”),这无疑会让原本就紧张的图书馆拨款更加捉襟见肘。同时,图书馆数字化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属于“软件工程”范畴,包括网线架设、硬件配置、环境搭建、软件开发、系统管理等诸多事务,都离不开专业的技术人员提供支持,这意味着图书馆需要额外引进一批人力资源,在平台建设完成之后,继续为广大读者提供系统运维服务,必要时还要解决数字阅读中发生的问题。而对于大多数图书馆而言,可用于共享平台建设、运维的资金与人力资源都非常匮乏,且难以保障整个平台的可持续运行;在这种情况下,图书馆或者退而求其次,即在图书馆空间内配备一些数字化阅读条件(如Wifi、少量电子版书籍),或者干脆放弃图书馆数字化信息共享平台建设项目。

2.3 资源共享平台发展前景不明

从现实维度出发,资金问题、人员问题、管理问题等都不是无法解决的,如果地方政府下定决心实现图书馆事业升级,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弥补缺陷、消除阻力。例如,由政府主导提出区域图书馆数字化信息共享规划,在政府背书的前提下撬动各类社会主体(出版企业、地方高校图书馆等),通过行政力量与市场力量的协同,加速图书馆数字化信息共享平台的落地。而政府在这一方面缺乏明显动机,各类图书馆的意愿较弱,究其原因是对此类“资源共享平台”的未来发展前景认知不明,换句话说,即便充分认识到图书馆数字化信息共享平台的重要性,却不明确是否有建设的必要性——毕竟,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仍然发挥了很好的公共文化服务功能,且人们阅读习惯特征之一是碎片化,利用电脑、手机等设备也可以获取部分免费电子书——将“前景不明”的担忧进一步解构,可以发现图书馆数字化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动力匮乏、进度滞后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切实可行的共赢模式——纸质书籍原本就对特定人群免费开放(如高校图书馆对师生免费开放),再提供一个免费的“线上渠道”,就显得多此一举了。

3 图书馆数字化信息共享平台建设路径

图书馆数字化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并非技术过关就唾手可得,也不是资源充足就水到渠成。结合前文中提及的“五大模块”以及主要困境,本文提出以下具体建设路径,需要明确的是,以下三个部分是“一体化实施”的,要确保相关要素、主体之间的关系性。

3.1 政府主导、聚拢多元主体加强协同合作

政府及相关文化职能部门在图书馆数字化信息共享平台建设过程中发挥了主导作用。一方面,由政府派出专门人员、组成调查小组,针对本地区内主要图书馆展开综合调研,从中选出一个馆藏资源、管理体系、运转模式等均较优秀作为“建设对象”。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充分利用大型、优质图书馆的现有优势,包括海量的图书存量、特色的图书资源、庞大的用户群体等。在筛选过程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标准就是该图书馆的数字化、信息化水平,这样可以在后期构建“共享平台”时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另一方面,面向本地区聚拢多元主体,即各种类型、各种级别的图书馆,促使其积极参与到图书馆数字化信息共享平台项目中来,这样可以增强各个图书馆固有用户的忠诚度,实现其快速向“线上图书馆”的使用迁移。

以内蒙古图书馆为例,该馆为国家一级图书馆、国家级古籍重点保护单位,馆藏资源优势自不必说,同时该馆也具有丰富的数字化资源。从官方网站公布信息来看,数字化资源包括“外购”“自建”两种,涵盖电子书、电子杂志、电子古籍、音视频等,同时内蒙古图书馆还和万方数据、中国数字方志库、中国知网等机构建立起合作关系。将其作为“建设对象”,进一步联合内蒙古各级学校图书馆、各地级市/盟图书馆、私人优质图书馆等,组建“内蒙古图书馆数字化联盟”;在共享平台建设方面,由内蒙古图书馆承担具体工作,其余图书馆在提供数字图书资源的同时,也链接上“共享平台”的数据库,同时作为“终端节点”承担一定工作量(如实名制认证)。

3.2 拓宽渠道、寻求图书市场主体战略合作

为了有效地解决图书馆数字化信息共享平台建管资金、人才等不足问题,应进一步拓宽市场渠道,寻求与图书市场主体的战略合作。客观上,图书馆数字化信息共享平台的一次性投资很大,完全由政府或图书馆提供资金,很难承受这样巨大的成本。在拓宽渠道的具体做法上,可以借鉴PPP模式,即在政府背书的前提下,吸引各类企业加入进来。其中,各类出版社作为实体书版权的拥有者,应该视为战略合作的主要对象。一方面,通过捐赠数字图书版权的形式,实现共享平台上资源的不断充盈,而图书馆基于“数字化信息共享平台项目”签订未来10-20年的订书合同,确保出版方的经济利益。另一方面,通过有偿转让的方式,采取“一揽子合同制”规避数字图书价格波动,尽量赢取较低成本采购的优势[4]。此外,图书馆基于数字化信息共享平台项目,也可以直接面向优质作者“下订单”,基于联盟方式提高议价能力、大规模采购[5];相对应的,对于有意参与到图书馆数字化信息共享平台建设的“技术型公司”而言,可通过出让部分图书馆经营项目的方式(如一定时期内活动举办权、免费冠名等),压缩建设成本。

3.3 打造品牌、促进数字化资源的有效变现

为实现图书馆数字化信息共享平台的可持续运营,必须建立切实可行的盈利模式,以此源源不断地为图书馆注入资金,用以承担图书资源购买、平台建设运维等成本。从市场经济背景出发,需要不断强化图书馆数字化信息共享平台的品牌效应,将其打造成综合性、特色性、优质性等于一体的知识内容付费平台。例如,内蒙古博物馆可充分发挥自身在“珍贵古籍”“地方文献”“民族文学”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其中相当一部分图书资源是独一无二的,如蒙文古籍、藏文古籍等,对国内外研究人员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各图书馆都可以筛选一批优质文献进行数字转化,在约定分成后放在共享平台上有偿浏览,以此实现图书馆资源的变现能力。

综上所述,在一定地域内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发展,通过数字化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是一个重要路径,它既可以唤醒沉睡的海量馆藏,也更符合当代人的阅读习惯、增加了经济收益。

        ⇣

百度学术论文查重-paperkeey系统

                                                                                           开始检测




2022-03-18 16:3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