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类电视节目《朗读者》的话语分析

摘要:《朗读者》是文化类节目的重要代表,也是文化类电视节目的重大突破,一经播出,就受到观众的热烈追捧。在信息传播技术不断壮大的背景下,国内真人秀节目层出不穷。其中,大多数真人秀节目会花重金聘请娱乐圈流量明星,通过音乐、舞蹈等形式博得关注。某种程度上来说,《朗读者》节目也是文化类真人秀节目,但贯穿始终的只有读书的分享及朗读者人生经历的展现,堪称文化类电视节目的一股清流。节目中,主持人与朗读者的话语表达将文本背后所蕴藏的意识形态完整地展现了出来。基于此,本文将《朗读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对该节目的话语分析进行探究。

关键词:文化节目;朗读者;话语分析

 

引言:《朗读者》作为一部具有人文情怀的栏目,播出之后频频登上热门话题排行榜。娱乐狂欢化的大环境《朗读者》凭借温暖但不失力量的后期制作,及真诚的语言获得了良好的市场效益。截至目前为止,《朗读者》依然是其他文化情感类节目不可超越的存在。作为一种创新型文化类节目,《朗读者》用朗读的方式与观众进行沟通,在朗读的带动下通过丰富的语言表达向观众分享文学作品,同时再现自己的人生经历。这样别具一格又深入人心的话语特点值得深入解析。

一、《朗读者》节目概述

《朗读者》是一档情感文化类节目,20172月开始在央视播出。2021年末,《朗读者》第三季也圆满收官。每一期节目播出时,节目组都会设定一个主题,根据不同的主题也会邀请具有不同社会背景、有过不同人生经历的嘉宾,通过朗读书信等方式回顾人生、表达情感。除此以外,本节目的朗读者大多不会使用朗读技巧,仅通过简单朴实的文字讲述文字背后的故事,一次又一次的感染观众,洗涤其心灵。

二、节目盛行原因分析

1. 政策支持

近年来,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市场化制作逐渐成为电视媒介的主要发展方向1。为了获取更高的市场利益,部分综艺节目采用老套的形式,或展现低俗的节目内容,甚至部分综艺节目会花费重金打造以流量明星、网红为主的节目团队,从而为收视率的提升提供保障。事实上,这不仅是一种浪费社会资源的行为,也会逐渐降低传统媒体在大众心中的好感。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文化建设是引导社会思潮的关键。除此以外,国家领导人也多次强调文化发展与文化创新。与其他文化节目相比,《朗读者》拥有更加明确的主题,且在节目环节设计及嘉宾选择等方面都极具创新。就节目环节的设立而言,在朗读环节正式开始之前,主持人会与朗读嘉宾展开谈话,帮助观众更好地了解嘉宾的人生经历,同时也会让嘉宾对朗读内容的选择原因进行说明。

一次采访中,记者对《朗读者》嘉宾的选择标准进行询问,主持人回答道,朗读者不仅需要有一定影响力、知名度的嘉宾,同时也需要对嘉宾的人生经历及其所具备的宝贵精神等进行挖掘。除此以外,主持人表示,寻找普通人身上的惊喜与感动更能够打动人心。相较于之前黑龙江卫视出台的同类型节目《见字如面》来说,《朗读者》的嘉宾更加多元,既没有其他综艺的流量明星,也展现了普通人最温暖的、最令人折服的一面。

2. 媒介环境变化的召唤

随着国内电视娱乐节目的不断开展,越来越多的真人秀节目“破土而出”。尽管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国内娱乐节目的市场,但娱乐节目同质化问题也愈发显著,文化类节目所应该具备的精神内涵逐渐被高流量明星所带来的市场效益所取代。久而久之,相似的节目形式与眼花缭乱的明星阵容会使得观众产生审美疲劳,甚至部分观众可能会对文化类节目产生抵触或其他不良心理。而《朗读者》更加关注情感的表达,致力于向观众展示朗读者不为人知的另一面及真实人生。因此,《朗读者》并不要求嘉宾一定选择名篇佳作,有些仅仅是父子之间简单的书信往来就能够让观众泪眼婆娑。这样真诚而又充满力量的节目内容让观众感受到了新文化节目的传承与创新。

3. 精神文明追求的显现

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大众的物质条件得到了极大地满足。因此,人们的追求逐渐由物质层面向精神层面转移,大众希望通过电视节目获得精神上的洗礼或反思。基于此,电视制作者应在媒介的引领作用下,更加关注大众精神世界的丰富,创建雅俗共赏的电视节目。《朗读者》总导演曾在采访中说道:“《朗读者》节目的关键词是情感、人生、体验,其次才是走向文学。”纵观《朗读者》节目内容,每一位嘉宾都会根据主题选取合适的书信、电影桥段,通过深情的朗读,让观众更加直观地体会文学力量,从而引发观众的精神共鸣。自始至终,《朗读者》一直致力于传达“美”的精神。深入浅出、韵味悠长的节目风格也能够迅速拉近节目与观众之间的距离,给予观众最直接的精神鼓励与刺激。

三、话语实践分析

1.叙事方式分析

所谓叙事方式,就是按照一定的顺序还原真实故事。前文提到,朗读环节开始之前会有一段时间的访谈,主持人引导观众基于嘉宾的人生经历及时代背景等,理解朗读作品所蕴藏的情感2。从本质上来说,朗读是一种趋于内在的交流行为,在电视荧幕中通过朗读这一充满仪式感的方式讲述自己的故事。从文学作品作者的视角出发,嘉宾进行故事叙述,这样的节目安排为观众这一叙事接受者提供了充足的想象空间,更能够给予观众心灵震撼。

2. 人物话语表达分析

(1)主持人引导话语

《电视美学大纲》说道,节目主持人需要把握节目整体节奏、确保各环节衔接在一档节目中,主持人是主要的参与者也是创作者之一。《朗读者》节目中,主持人同样也是这样的存在,但除此以外,制作人的视角使得主持人更懂得节奏的调整与引导。基于多年的春晚主持经验,该节目的主持人具有强大的话语引导能力与把控能力。更为重要的是,主持人在大众心目中一直是具有亲服力,且基于《中国诗词大会》中文化水平的展现,睿智、知性也成为该节目主持人新的标签。作为朗读者的节奏把控者与叙述者,主持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自《朗读者》第一季开始,主持人的开场白就十分优雅。在她看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遇见是撩动心弦的,宝玉与黛玉的初见是充满欢喜的。这样引经据典的表达形式既提升了该节目的文化水准,与此同时,节目主题也更加明确,为朗读环节中的情感渲染奠定了基础。在与嘉宾访谈过程中,主持人始终以倾听者的姿态,且十分关注嘉宾的情绪变化与情绪表达。访谈结束后,主持人总会出口成章声情并茂的地进行总结,“遇见一花一叶,遇见大千世界”能够瞬间让观众体会到遇见的美好;“勇敢的人不是不落泪的人,而是愿意含着眼泪继续奔跑的人”更是让人无比感叹科学家矢志不渝的伟大情怀。但在笔者看来,《朗读者》节目中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每次朗读开始前的“我们去朗读吧”。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五个字犹如节目的开关,话语中对朗读者直面人生的鼓励,也有对观众美好情感的唤醒。

(2)嘉宾的真情流露

前文提到,结合不同的主题,《朗读者》会邀请具有不同人生经历及社会背景等的嘉宾。因此,《朗读者》中的沟通除情感上的交流外,还包括语言上的表达。其次,《朗读者》节目中嘉宾的选择跨度较大,节目中出现过著名演员张一山,也出现过新东方教育集团创始人俞敏洪,网络作家唐家三少等人也作为嘉宾参与过朗读者的录制。在节目中,每一个嘉宾都是自己。不论是访谈过程中,还是朗读过程中,所有嘉宾都细致入微,且足够真诚。这其中,也有许多嘉宾并非专业朗读人士,没有掌握很多的朗读技巧,但朴实无华的语言表达更能够打动观众3。时至今日,笔者依然记得《朗读者》第一季节目中,童话大王郑渊洁的父亲操着一口流利的河北话为大家讲述父子之间的故事,正是因为这别具一格的表达形式赋予了《父与子》更多的生命力,作者对父亲真挚的爱意感染了很多观众。

          

四、《朗读者》的话语意义分析

1.官方价值理念的传递

官方话语多是为国家政治服务的,所传递的内容也大多与民族观念、民族意识形态有关。《朗读者》节目中,一改官方话语的传统表达方式,通过情感的包装及叙事的表达策略传达主题思想,既能够正确引导舆论发展,又能够提升观众对官方话语的接受程度与理解程度。

从古至今,爱国精神一直是无数中华儿女所追求的,同时也是无数中华儿女所具备的文化精神。因此,饱含家国情怀的作品往往更能够引导观众产生共鸣。同样是《朗读者》第一季,中国科学院院士、焊接专家潘际銮所朗读的《告全国民众书》就展现了清华大学学子赤诚的爱国热情。访谈过程中得知,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一生都在为保护国家文物不断努力,为国家文物事业发展作出贡献几乎成为其人生的全部。为尽可能多的保留更多的文化,提出了“稳定票价”等系列措施。如此这般地细心呵护,足以彰显单院长对故宫文化深沉的热爱,同时也是爱家爱国的主要体现。

2.人文关怀的传承

在向才志老师看来,人文精神是经营文化价值的关键,而在电视节目中,人文精神可以通过“你”“我”等不同主体之间的沟通交流展现出来。这里的“你”是指个体,“我”主要是指媒介人,除此以外还包含大众这一主体。通过不同主题的对话,为民服务、以人为本等思想能够得到更好的传达,人的精神追求也能够得到提升。《朗读者》节目中,也有很多片段将世间的人文关怀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出来。如配音大师乔榛曾受邀与妻子共同朗读《我愿是激流》,该作品将爱情作为主线,愿意将自己奉献给彼此,真挚的情感流露给予无数人遐想。王一星在对《朗读者》中的人文精神进行阐述时表示,《朗读者》的出现洗涤了大众的心灵,是净化心灵的殿堂,温暖的话语直击人心,专属于生命的美丽及社会主义价值观也在一次次朗读中得到了展现。

          

3. 线上线下的话语互动

近年来,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电视传播不再是唯一的传播媒介。要想扩大节目影响力,节目制作者必须学会使用多媒体进行宣传。2017年,《朗读者》率先开通官方微博,同时通过微信公众号对节目内容进行宣传,且宣传形式并不仅仅局限于简单的图片、文字,还通过在现在依然是流量核心的秒拍介绍嘉宾、公布节目预告。除此以外,大众可直接通过微博链接直接观看节目。仅第一期微博话题讨论数量就突破了4亿大关,微信公众号也已经发布了300余篇文章。与此同时,喜马拉雅也发布了《朗读者》节目的语音版,观众可以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的聆听节目内容

为进一步增强节目宣传效果,《朗读者》也率先使用多屏互动的方式鼓励节目组与观众之间进行近距离交流4。《朗读者》官方微博首先发起话题,让观众携带话题标签发表自己的意见或抒发自己的观后感。朗读者微信公众号也同步开通互动交流板块,观众可以通过该板块向节目组提出建议,也可以自己报名参加节目,说出自己的故事。最为重要的是,《朗读者》在线下进行了再度延伸,在全国多个城市建设了朗读亭,并在亭内设置专业设备。大众可在亭内倾诉自己的故事,也可以作为大众忙碌日子里情绪抒发的秘密基地。《朗读者》节目组会定期收集大众的朗读片段作为节目素材。这样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话语互动模式快速激发了大众的朗读热情,《朗读者》节目的传播效果大大提升,由朗读表达出的美好情感也在不断延续。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朗读者》这一节目不论是在节目内容,还是节目形式上都极具创新性,堪称文化类节目的标杆。通过别具一格的朗读方式,话语文本的影响力与感染力得到了极大提升,能够给予观众更加直观的思想刺激。就节目主题而言,多数节目主题仅有一个名词,这无疑为朗读嘉宾提供了更多地发挥空间。纵观节目整体,“生命”、“爱国”等字眼多次出现于节目中,潜移默化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传扬。除此以外,节目设置与话语表达均致力于引导观众产生更加深入地思考与情感共鸣。事实上,基于《朗读者》巨大的节目影响力及读者的话语表达方式,朗读也成为更多人表达感情、传播文化的方式,为全民文化水平的提升作出了贡献。

参考文献:

[1] 张华. 浅谈文化类电视节目《朗读者》的人文精神[J]. 西部广播电视, 2018(5):2.

[2] 潘娜. 文化类电视节目《朗读者》的创新形式及传播价值[J]. 电视指南, 2017(14):1.

[3] 杨平平. 文化类电视节目《朗读者》的受众心理研究[D]. 西南政法大学, 2018.

[4] 杨舒贺. 融媒时代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创新思考——以《朗读者》为例[J].  2022(17).


2022-05-05 11:3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