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才培养的高职烹饪专业劳动教育研究

摘 要:我国现代学校教育结构类别在变革,国家也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关注。高等职业学校能更有针对性地传授给学生与所学专业相匹配的知识与技能,来解决高职烹饪专业学生的就业问题。但是,现在的高职烹饪教育只重视理论教学,忽视了单位实际的用人需求,这就造成了高职烹饪教育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脱节。

关键词:人才培养;高职烹饪;烹饪教育;教育研究

我国餐饮行业在发展,对烹饪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为了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提高高职烹饪专业学生的就业率,就要改变传统口头说教的教育模式。可以把现代学徒制引用到高职烹饪专业教育当中,让高职烹饪专业的学生现场观摩、自己动手,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高职烹饪专业劳动教育进行研究。

一、培养高职烹饪专业人才的重要性

培养高职烹饪专业人才主要原因有两方面:其一,近年来我国餐饮行业在不断发展,对烹饪专业人才需求增加,烹饪专业人才较少;其二,大多数餐饮企业的烹饪工作者只重视实际操作,忽视对烹饪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导致餐饮服务意识差,不能满足现代餐饮企业的用人要求与发展要求。而高职烹饪技术学院在培养烹饪专业人才方面有显著效果,学校培养的烹饪人才不仅具备专业理论知识还有较强的综合素质,这能有效缓解餐饮企业烹饪人才不足的问题。

二、高职院校烹饪专业现劳动教育的现状

(一)学校与用人单位的用人实际相脱节

现阶段我国对高职烹饪专业学生采取校企联合的方法进行教育培养,因为教育配套制度不完善,企业没有机会参与学校专业课程的设置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来,再加上学校与企业在评价考核学生时都按照自己的标准,这就会导致学校教育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脱节的情况发生。

(二)教学设施不完善

现在的高职烹饪教材多是以原材料学、营养卫生学及面点技巧学等传统的专业理论为主,教材的理论性比较强且没有结合地方实际情况、缺乏个性内容;一些高职烹饪学校不重视专业技能的发展,把学生的学习重心要放理论知识上,所以学校在该方面的资源设施不先进,高职烹饪学校缺少实训中心,学生不能提前体验到未来工作场景。

(三)实习不合理

高等职业教育主要采用“2+1”学习模式,即两年校内理论学习,最后一年是在企业单位实习,这样会降低工作效率与岗位适应速度。如果在工作过程中的出现职业礼仪等方面的问题,也没有再回学校系统学习的时间。再有现代社会对服务行业要求较高,高职烹饪院校只重视学生技能的形成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造成高职烹饪专业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差。有一部分学生听从学校实习安排,但到了实习单位会因为繁重的工作,出现“撂挑子”走人的现象,不能明确实习的重要性;还有一部分学生实习结束回校反映学校教育内容已经过时,不符合现代社会餐饮理念,这会造成一些学生抵触学校安排的实习活动。

(四)资队伍不足

现在高职烹饪教师存在学历与技术不统一的问题,一部分人有不错的烹饪技术,却因学历低无法考取相应证书;一部分人有着相应的资格证书,但是烹饪技术较差,需要再锻炼较长时间才能进行实训课程教学,教师只“会做不会讲”或“会讲不会做”技不配位、能力不足。还有一些教师不及时更新烹饪理念、技能,旧知识与社会烹饪要求相脱节,这都会影响学生烹饪技能的掌握。

三、针对高职院校烹饪专业现劳动教育的现状所采取的措施

(一)为高职烹饪专业配备优质师资 

为了培养出符合现代餐饮用人单位的要求的烹饪人才,就需要有相应素质的教学队伍。高职烹饪学校要本着通用性与专业性相结合进行筛选的方式应聘教师、选择企业师傅,打破传统组建教师队伍模式。学校要对教师进行定期技能培训,允许教师去相关企业工作来丰富实践技能,邀请企业师傅参加教师烹饪技能培训会。这样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烹饪技术,重新定义烹饪岗位,丰富教师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餐饮师傅还可以向教师传授自己摸索多年的操作经验。聘请餐饮师傅担任学校实训课教师指导学生实训活动,丰富学校烹饪教学的内涵,组建出一支有知识、有能力、有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二)建立配套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培养出被社会需要的烹饪技术人才,就要建立“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管理模式,这样餐饮企业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烹饪原料和实践操作岗位,还为学校节省了教育支出,也能让学生提前体会到酒店忙碌的工作流程。在这种培养模式下学生既是学校的“学生”又是企业的“实习人员”,这向传统的教学烹饪模式发起了挑战。传统的烹饪教学是面向大多数人的教育,只注重知识的基础性,忽视了对高职烹饪学生个性化的培养,而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注重学生发展的个性化发展,用企业的餐饮师傅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这样学生既获得了基础理论知识也获得了个性化的发展


2021-04-21 20:53:04